站内搜索
关键词
范围
《子不语》中的儒家君子观
作者:陈琳静 人文社会科学学部
查看:144   


  《子不语》是清代三大笔记小说之一,包含一千多则小说,所描写的内容多为康乾时期的社会生活,作者袁枚取书名自《论语》“子不语怪、力、乱、神”。小说中多处表现出儒家君子观,显示儒家君子文化在清初民间社会的普遍接受。主要表现为三点:第一,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”;第二,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;第三,“君子不忧不惧”。
  第一,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”(《论语·里仁》)儒家认为“义”和“利”是相对立的,“义”是更高的价值追求,君子不同于小人追逐“利”,君子更看重富有理想色彩的“义”,真正的君子面对“义”和“利”的冲突时,选择牺牲“利”而守护“义”,把“义”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。对“义”的追求可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牺牲精神。《子不语》卷二十《沈文崧》写高邮沈文崧在山东沾化做官,他的同事父母年老,没有别人替自己奉养双亲,同事接到调令去西藏出公差,沈文崧知道同事难处,请求替代他去西藏工作,沈文崧的行为表现出“君子喻于义”的高贵品质,赢得了同事的尊敬,“闻者无不惊其高义”,后来他在西藏得到神的护佑度过危险。这种情节安排也间接说明袁枚对其君子品格的肯定。不仅是为官的士子,《子不语》中平民也表现出追求“义”的君子品质,卷三《火烧盐船一案》中严某是普通平民,乾隆年间,镇江修城隍庙,他和高、吕共同管理记账簿登记民众的捐款。严某记账的时候,有妇人捐款五十两,要求匿名,高某和吕某想平分钱财,但是严某坚决反对,面对“利”选择遵循“义”,后来这件事在阴间事发,严某被请到阴间问明原委,袁枚借“大帝”赞美“严某君子也”。
  第二,“言必信,行必果。”(《论语·子路》)儒家强调君子言行要谨慎,对自己说过的话,做过的事负责,一旦承诺定要付诸行动。《子不语》卷十二《鬼幕宾》中的王生跨越阴阳两界实践自己的承诺。王生在关中游幕,他和友人在城隍庙赏菊花,拿了一枝让仆人送给妻子,朋友说菊花是城隍神前之物拿走不敬,王生承诺帮城隍处理公文作为拿走菊花的补偿。第二年,王生被请到阴间,城隍神提起王生的承诺,王生欣然处理了“积年案卷”,并且尽心尽力。王生践行诺言,表现出“言必信、行必果”的君子品格。市井人物也同样表现出对承诺的重视,卷十五《借棺为车》中张元公是个绍兴布行老板,他聘的陕西伙计孙某谨慎、勤劳,帮助他赚了很多钱。几年后孙某想回家,张元公强留并承诺,“果死,必亲送君归,三四千里,我不辞劳。”第二年,孙某真的病死,张元公践行自己送孙某回家的诺言,从绍兴到长安。张元公虽是小商人,但也表现出重承诺的君子品质,看见儒家君子观中的“言必行”得到市井社会的普遍接受。
  第三,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。”(《论语·述而》)儒家君子观中“坦荡”的含义是多重的,既可理解成面对人生的达观,又可理解为面对问题时的客观、坦然。《子不语》是志怪小说集,很多人物面对生死和鬼怪时表现出达观和淡然的君子品质。卷十二《棺床》中写沈秀才的父亲每日躺在棺材里睡觉,沈父平日生活就“一切达观”,认为死亡是人的必然结局,应该坦然面对,于是在七十“古稀”之后就做了寿棺,在棺材里放置被褥,每晚睡在其中。沈父具有达观的生死观,表现出君子品格。卷一《蔡书生》中写杭州蔡书生明知是鬼屋坦然购买自居,夜半见到女鬼脖子里挂着红布要结梁自尽,蔡书生表现的很淡然,没有恐惧之色,女鬼又挂了一绳,让蔡也上吊,蔡书生伸出一只脚挖苦女鬼自作聪明,女鬼听完大笑,跪拜而去。这则幽默鬼故事中,蔡书生的魅力就在于他一反常人面对鬼的惊恐,他坦然地面对鬼,说破鬼的伎俩。面对问题表现出冷静、淡然。袁枚对蔡书生的描写也透露出他的赞许,君子对任何问题、环境时都应以坦荡、豁达的态度面对。
  《子不语》体现了儒家君子观,“义”是君子的行为标准,“言必信”是君子理想人格的具体化要求,“坦荡”是君子面对问题应具备的淡然态度。《子不语》中所表现的儒家君子观,一方面反映出儒家君子观在清初的普遍接受,另一方面,袁枚以志怪故事表现儒家君子观,有助于读者深入浅出地理解儒家君子观的深刻含义。
a
北京语言大学 版权所有 
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,图文与本公司无关
京ICP备12019430号-7
本期已有12461次访问,全刊已有18699926次访问